创新创效 | 会报警的“火炬”上线 ——记广航局“万顷沙”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技改成果

发布时间: 2021-11-08     来源: 广航局工会

“以前经常听到舱底水报警,现在怎么很少听到?报警器是否出现了故障?”刚休假回船的大管轮李昆在值班时有些疑惑。究其原因原来是这段时间,广航局“万顷沙”轮进行设备技改,现在的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是个会报警的“火炬手”,可靠性提高了,误报警自然也就少了。

说到这次技改,电机员桑秀典印象非常深刻,回想整个改进过程,他历历在目……

“火炬手”的前身

“以前的报警器报警可靠性低,容易塞堵,故障频繁,这跟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的构造密不可分。” 而原来的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由浮子开关、上下端盖、圆盒等元件组成。

“当舱底水进入圆盒内后,浮球会慢慢浮起,到达一定水位时,触发浮子开关动作,产生报警。”桑秀典耐心解释道。从实用性来讲,旧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的布局构造不是特别实用,一方面下端盖进水孔和上端盖透气孔又小又少,容易塞堵;另一方面,浮球与圆盒直径相当,内部间隙小,遇到油泥等垃圾容易卡住,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报警;还有,安装固定的位置较低,通过上端盖两根锁紧螺丝固定在现场,不方便拆装,也不利于日常的维护、修理和警报测试……这些便是桑秀典他们进行技改的初衷。

“我跟师兄谢敬文研究了多次,初步定下了改进方向。尽量减少进水孔和透气孔的塞堵现象,解决浮球卡住问题,提高报警可靠性,便于拆装、维护、修理和警报测试。”

“火炬手”的变身历程

“看到现在的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也许你觉得像钓鱼竿,像话筒,但我觉得更像一个‘火炬’。”

“技改前,液位报警开关直接固定在舱底。”说到以前液位报警开关的拆装,桑秀典吐槽起来,“在舱底的安装位置很低,往往需要人钻到舱底后才能接触到,这给日常的维护、修理和警报测试造成很多不便。”

“技改前,液位报警开关直接固定在舱底。”说到以前液位报警开关的拆装,桑秀典吐槽起来,“在舱底的安装位置很低,往往需要人钻到舱底后才能接触到,这给日常的维护、修理和警报测试造成很多不便。”

“现在这个则不同。”指着手里技改后的液位报警开关,桑秀典有些自豪,“它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用不锈钢管与舱底水警报液位开关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安装位置相对灵活,可根据现场需要深度,自由调整不锈钢管的长度。”在之后的日常维护、修理和警报测试时,工作人员直接提起不锈钢管,将整个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提上来,变得轻松许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技改“火炬手”连连获赞

“这项技改很成功!”对于这项技改,轮机长周刚竖起大拇指,“两个电机员钻研了很久,仅在塑料盒上开孔时,对孔的数量、孔径大小,他们就做了多次试验,才找到最佳方案,达到利于进水、透气的良好效果,大幅度减小了堵塞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报警的准确率!”

“现在这个则不同。”指着手里技改后的液位报警开关,桑秀典有些自豪,“它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用不锈钢管与舱底水警报液位开关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安装位置相对灵活,可根据现场需要深度,自由调整不锈钢管的长度。”在之后的日常维护、修理和警报测试时,工作人员直接提起不锈钢管,将整个舱底水报警液位开关提上来,变得轻松许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技改“火炬手”连连获赞

“这项技改很成功!”对于这项技改,轮机长周刚竖起大拇指,“两个电机员钻研了很久,仅在塑料盒上开孔时,对孔的数量、孔径大小,他们就做了多次试验,才找到最佳方案,达到利于进水、透气的良好效果,大幅度减小了堵塞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报警的准确率!”

说起来,技改很容易;做起来,那可是汗水和艰辛——测量安装位置尺寸、绘制图纸、开孔、切管、穿电线、固定各部件、安装、调试、拆下、修改、再安装、再调试……在重复再重复中,技改不断向成功靠近。

“总算汗水没白流!‘火炬手’的报警可靠性还是有目共睹的!” 桑秀典笑着说,“我们年轻,不怕流汗,不怕辛苦,要敢于尝试,要勇于创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是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桑秀典他们的技改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是致力于公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亲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