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看台 | 相约河湖生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环境研究所所长赵东华
“内河航运对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贡献很大,我们要规划设计环保、经济、便捷的内河集疏运通道,要坚持做生态化航道”。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职工赵东华第一次听公司带教师傅说内河航道的时候,心中早早埋下了一颗“生态化”种子,而这句话也深深记在了他的脑子里。
2003年冬,即将迎来农历新年,电脑前的赵东华表情平静、内心兴奋,他正在接受一项紧张的任务,也是他工作两年后迎接的第一个重要挑战——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项内河航道规划、开展平面布置并进行生态护岸结构研究。什么是生态护岸?没想到当时这个问题却难倒了大家,对土力学、水力学和结构力学了如指掌的工程师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准确的描述出生态护岸的定义。赵东华发现,尽管生态护岸在河道、内河航道的整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对生态护岸的定义、功能及生态效益的研究并不深入,也基本没有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可参照。他想如果能通过工程试验对生态护岸的结构型式、生态效应等加以研究,把有些作用和相互关系搞清楚,那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于是,他决定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
他不畏挑战,辗转国内外多地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众多文献资料、开展内河生态护岸结构和内河船行波影响等专题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第一个生态护岸型式及专利应运而生,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从此,内河航道生态护岸成为上航局设研院一张业务名片,“生态水草型、生态湿地型及生态植草型”等多达十余种结构型式在众多内河航道建设工程中得到大量推广,建设里程达数百公里。看着一条条内河航道嵌在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两岸分布“会呼吸”的绿色岸坡,滋润着萋萋芳草、催开了簇簇鲜花,赵东华和他师傅内心充满了获得感。
习总书记多次论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素有“银苍玉洱”之称的大理“母亲湖”洱海,其生态环境也曾“久患成疾”。2006年,赵东华又到了洱海边,这不是他第一次踏勘这个地方,是有了新的工程设计任务。
他作为公司涉足水环境治理早期探索之路的一员,参与了国内首例致力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洱海大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与设计。这在当时没有设计经验,面对一项全新的任务和未知的领域,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工作伊始的茫然未知到最后提炼出一套“截、退、清、管、治、育”的技术体系,以及划区、分带、布点、汇沟、进塘、入河的“区、带、点、沟、塘、河”的入河湖污染防控方法,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理念延伸到“海绵乡村、海绵小流域”的治理技术路线中。
2013年,他带着十多年的工程经验,又一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入东北,开启了高寒地区河流、湖泊治理保护的探索研究,而这又是公司开展高寒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实践的先例。在中俄界湖兴凯湖的唯一入湖河流穆棱河鸡西段的治理工程中,他提出“恢复浅滩湿地、构建多塘湿地、提升河滨湿地”的理念,引入人工湿地、生态截流沟、生态河滨带等多项实用技术;在享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称号的五大连池,他主持运用“生态管道”的理念,构建“生态截流沟+净化节点+湖岸缓冲带”的“沟、点、带”技术体系,推广生态护岸和生态疏浚工程技术,增加区域内湿地面积968亩、湖岸缓冲带面积5403亩,为实现五大连池III类水质目标提供保障。
2018年初,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成立环境研究所开展“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基地建设,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拥有核心技术自主产权。赵东华又一次面对一项不确定的任务,这一次他想起了一直以来追寻的初心:心无旁骛耕耘、育人筑梦前行。一个新部门、一个人和一个极具挑战的目标,他从团队创建和研发条件构建开始一步步推进,提出致力于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创造愿景。
他以项目为依托,谋划团队发展,培育团队成员。在他的组建和推动下,一支二十人规模的创新试点团队已形成科研攻关能力,一个具备中试条件的试验基地基本建设完善。他申获上海市职工创新工作室——赵东华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向着“为美丽生态环境提供最优技术产品”的目标前行。“深度脱氮除磷功能材料”、“农村分散污水一体化净化装备”和“高浊度水体净化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正在他的组织下进行着。
创新本就是一种生态,为生态环境业务去做创新和生态的事,初心和梦想正好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然而,研发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面对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短时间内很难见效出彩。这对一个习惯工程技术应用思维的工程师来说,也是一次从工程技术转向工程科学的重新定义和挑战。
向着初心,他再次走上一条充满思考性问题的道路,前面等着他去跨越的应是众多的沟坎。“付出终有收获”,这是挂在他嘴边的话。事实如此,近年来他新获授权专利5项、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项。
这就是赵东华,辛勤耕耘、筑梦前行,务实呈现他的党员愿景:“值得做的事,值得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