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安全总监的“三零目标”

发布时间: 2023-07-02     来源: 广航局

对于矾石水道航道一期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曾获中交集团2019年“平安卫士”、中交广航局2018年度“平安卫士”称号的90后安全总监林腾臻,有着自己的一套“三零目标”。

“施工许可证出来了!”林腾臻兴奋地说道,这是来之不易的成果,一时间项目部办公室内掌声和欢呼声响遍。

矾石水道航道一期工程位于珠江口深圳水域,江面上舳舻千里,尤其是位于航道施工中段的深圳大铲岛附近水域,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艘船舶通过。而这如此繁忙的航道也意味着身量庞大的抓斗船需频繁沉放锚钢丝以避让来往船只,这不仅会导致抓斗船的施工效率难以得到保证,而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同时保障施工和船舶正常通航安全成了林腾臻的心头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白天走访请教当地引航站、航海学院、海事部门的专家,晚上通宵达旦整理通航保障方案。最终,他提出在大铲岛北航段水域进行全封航的施工方案。深圳海事局收到封航施工申请后,十分惊讶:“在深圳航道水域全封航100天?这是自深圳特区成立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对受到封航影响的沿线码头、锚地、船运公司等单位的多次走访沟通和广泛征求意见,是林腾臻拿出通航保障方案最大的底气。此时的他不慌不忙地拿出相关单位支持封航的函件以及封航保障方案解释道:“方案计划开辟临时通道以确保公务执法船、出入境报验船舶顺利通航,还将设置7座专用浮标围蔽施工水域,并在航道两端安排值班警戒船舶,防止社会船舶误入。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安全值班中心,利用云平台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值守,确保能快速响应和处置突发情况。”

经过一番争取,深圳海事局的态度逐渐从意外、顾虑、最终转变为初步接受。林腾臻趁热打铁,迅速组织专家组对封航方案进行专业审核,全封航施工方案终于得以通过,项目团队拿到了盼望已久的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在深圳特区航道全封航施工“零”的突破。

为安全环保处置疏浚土,项目团队计划使用运泥船将疏浚土从施工区运输到95公里外的海上抛泥区。但由于运泥航线涉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保护区、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环境敏感区,如何确保运泥船沿路不泄漏不排放?汪汪大洋上又如何确保每一船次都能准确达到指定抛泥区?面对这些问题,历经过港珠澳大桥项目、深中通道项目等重大项目的林腾臻胸有成竹,他已对珠江口安全环保法规、水文气象十分了解,对于达成施工全过程“零”污染目标势在必得。

林腾臻通过合理的航线规划、预防性的设备维护、定期开展的人员培训以及体系化管理,对项目风险进行清单化分级管理,各项作业风险和环保风险始终被置于可控状态。再辅以北斗导航系统、视频监视记录系统、电子围栏等现代技术手段,1656船次疏浚土装载、运输和抛卸的全过程都得到了清晰规范的管理,实现了每一船疏浚土处置的可追溯闭环管理。

海事、海洋等政府监管部门也高度认可这种管理模式。宝安海事局在抽查完航行视频和书面台账后,由衷称赞道:“这种监管模式树立了疏浚土合规处置的标杆!”

除了对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矾石航道疏浚工程还需在海底天然气管道区域进行施工,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管道,对香港深圳两地用气用电造成严重影响。项目经理许少雄形象地说:“我们施工好比在刀尖上跳舞。”

在保障“刀尖舞”完美收场的日子里,林腾臻既是指挥官,也是主攻手。施工期间的每个日出日落,都能看到他仔细检查施工船舶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施工团队密切配合,高效地将每一条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将每一处隐患扼杀在了萌芽中,圆满完成了海底天然气管道保护区疏浚施工任务。

同时,在繁忙的珠江口通航水域,林腾臻通过人机协同监管的方式,实现了对航行施工活动的全过程全区域监管,战胜了台风、大浪、浓雾、暴雨等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的挑战,保障了运泥船在繁忙的珠江口水域安全航行超31万公里。

如今,项目的水上施工任务已逐渐进入尾声,眼见“零污染、零破坏”的目标就要达成,有不少同事雀跃:“总算能安心了!”林腾臻望着平静的海面:“只要项目还有人,还有设备,我们的工作就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