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保护区海水“号个脉”
清晨,微风习习。中交广航局广州港项目部人员与海洋生物环境检测专家们一同乘船抵达了东莞市虎门海域黄唇鱼保护区的预定作业位置。为了不搅扰黄唇鱼的“清净”,船长关停了发动机,船静静泊在海面上。
黄唇鱼是一种极为珍稀的鱼类,幼鱼仅在东莞虎门海域被发现过,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由于黄唇鱼是通过腹肌击打鱼鳔而发出击鼓般的“咚咚”声进行交流,从而来完成繁衍的,因此,黄唇鱼对噪音非常敏感。
为了保护黄唇鱼,早在2005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就划设了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而广航局承建的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II标段项目,恰好位于黄唇鱼保护区附近。因此广航局一直将保护黄唇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今天正好是广航局和环境部门专家进行生态海域检测的日子。一切准备妥当后,专家一边手持对讲机查看周围的海面环境,一边向船长询问当前水域的情况。“水深21米,地形较为平坦,可以作业。”随着专家开口,甲板上面亮黄色的声学监测仪被检测人员一同缓缓沉入海中。
4小时后,工作人员收回了海底的监测仪器。很快,海水中的多项“声学指标”呈现在电脑上,而采集到的海水样品也将被逐项分析检测。利用这些数据,专业检测人员能准确的探清海底声像以及保护区内海水中各类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元素含量,从而为采取针对性的水质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早在项目施工策划阶段,广航局就与政府、黄唇鱼保护区管理机构深度合作,实现了“无缝沟通”:检测“先遣船”在保护区海域内进行探测,开展“生态摸底”;严格遵照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求办理施工许可备案等。在随后的施工中,项目部人员不断调整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给海洋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引进海洋生物环境检测专业技术团队跟踪噪音监测,不让噪音打扰这片海域的“原住民”。
“我们引进专业技术团队跟踪噪音监测,确保不给黄唇鱼的繁衍带来伤害。”项目负责人陶宗恒说道。
项目完工后,广州港项目部联合黄唇鱼保护区管理单位,对保护区噪声、水质进行了施工后监测,未发现工程对保护区有不利影响。
当看到“广东省人工繁殖成功的黄唇鱼幼苗跃入珠江口海域,实现我国极危黄唇鱼首次放流珠江口”的消息传出时,广州港项目的建设者们欢心雀跃!
“希望黄唇鱼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片海域环境,在这里扎根下来,壮大种群。” 广州港项目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