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讲堂 | 攻坚克难创新守正,勇于担当不负青春——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航局职工赵东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赵东华,现任上航局高级研发专家。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故事。
二十年来,我一直和河湖、生态打交道,研发了十余种生态护岸,推广应用近300公里;我毅然接受新业务挑战,推动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突破。我组建专职研究所,推进新型研究中心及试验基地建设,在生态治水核心技术提升方面取得多项进展。
选择治水工作,就意味着时刻倾听自然的脉搏,用心血去谱写、铸造与自然共振的节点。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和自然生态打交道,还要从生态护岸说起……
让岸坡“会呼吸”,我感到满足!
20年前,带着对航道事业的憧憬,我来到了美丽的大都市上海。工作两年后,带教师傅的一段话让我爱上了内河,她说:“上海境内共有内河航道196条,航道里程2066公里,可其中Ⅲ级以上航道仅28.6公里,仅占总里程的1.4%。但当年的内河运量达1.8亿吨,其中建材水运量占上海城市建材用量的4/5以上,是上海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支撑。”我想能为具有如此品质的内河做规划研究和设计工作,很值得。可我不知道,当时的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市场规模小、收益低、难度大且极为繁琐,没有几个人专职从事这项业务。也因此,什么任务来了我都做,很快就成了内河业务的“骨干”。不久后,一个上海市高等级内河航道规划研究任务摆在我面前。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把握的机会。“我们要规划设计环保、经济、便捷的内河集疏运通道,要坚持做生态化航道。”我回味着带教师傅的话,心想一定要攻克生态护岸的研究难题。
没有经验参数、没有规范标准,谈何容易。就在束手无策时,一个想法蹦了出来:“如果能通过工程试验对生态护岸加以研究和观测,把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搞清楚,不就可以有经验参数了吗?”于是,我决定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
为了做好试验段研究,我辗转多地进行实地踏勘,详细调研水文特征、闸控状况、船行波冲刷以及岸坡现状等。那段时间,每天在河边蹒跚步行十余公里是常事,加班加点是常事,绞尽脑汁好几天却毫无进展也是常事。
坚持还是放弃?正当我有点犹豫不决时,我师傅拍摄的几张欧洲内河航道的生态护岸照片打动了我。如果我们身边的内河航道都那么自然生态,该是多好啊!别人能做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行?仔细分析后,终于找到了关键的问题:要想在上海地区的内河航道筑起生态护岸,必须解决船行波的冲刷问题。
于是,我提出了“水平植草、垂向遮挡”的第一款生态植草型护岸结构。经过试验现场的精心打磨,一次次的修改调整,试验终于成功了。既抵抗住了船行波的冲刷,又长出了丛丛绿草。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内河航道生态护岸从此成了我的一张名片,每当有内河航道设计任务承接时,项目经理第一反应便是“交给赵东华”。“生态植草型、生态水槽型、生态湿地型”等多达十余种生态护岸得到应用推广近300公里。看着条条内河航道嵌在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两岸分布“会呼吸”的绿色岸坡,滋润着萋萋芳草、催开了簇簇鲜花,我内心充满了获得感。
让河湖“更健康”,我不怕困难!
从事生态护岸研究和设计后,我也因此有了更多机会承担公司的生态环保工程设计任务。2006年,我作为公司涉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早期探索之路的一员,又一次承接新任务。
作为“诗意生活”著名地标的大理洱海,在当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保护治理时刻。那时,尽管我参与过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方案的设计,但并没有系统性的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设计经验。面对未知的领域,我感到了自己专业知识不足的巨大压力。
怎么办?从头开始学,我给自己编制了一份学习计划,工作日的每天晚上抽出3个小时学习专业知识。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学习边研究边工作成为我的常态。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学习时间,碎片时间又总是稍纵即逝,真的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学习。有时候,晚上睡觉时想到一个问题和知识点,生怕睡一觉后忘了,就经常爬起来先记在本子上,第二天再查阅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我理解和掌握了多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基础,并在洱海多个入湖河道小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中采用。在此基础上,我提炼总结出一套“截、退、清、管、治、育”技术体系和“区、带、点、沟、塘、河”污染防控方法,编写了三项技术指南,加以推广应用。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我终于掌握了系统综合的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方法体系。2013年,我走入东北,开启了高寒地区河流、湖泊治理保护的探索研究。在中俄界湖兴凯湖的唯一入湖河流穆棱河鸡西段的治理工程中,我提出“恢复浅滩湿地、构建多塘湿地、提升河滨湿地”的理念,引入人工湿地、生态截流沟、生态河滨带等多项实用技术;在享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称号的五大连池,我运用“生态管道”的理念,构建“生态截流沟+净化节点+湖岸缓冲带”的“沟、点、带”技术体系,推广生态护岸和生态疏浚工程技术。
有一天,公司领导跟我说:“放手你最熟悉的内河业务,把工作重心转到水环境这一块,带一个团队出来,这任务你最合适了。”那一刻,我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也想说:能为水环境改善做一点贡献,让河湖“更健康”,我不怕困难!
让技术“更强大”,我追寻初心!
2018年,为提升技术竞争力、拥有自主产权,公司开展“河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及科研基地建设。
领导找到我说:“你考虑一下,我暂时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我当时就答应了,没想到新部门成立了,就我一个人,还有一个极具挑战的目标。
于是,我从团队创建和研发条件构建开始一步步推进,提出了“致力于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创造”建设愿景,我以项目为依托谋划团队发展。
如今,在我的组建和推动下,一支二十人规模的创新试点团队已形成科研攻关能力,一个具备中试条件的试验基地已建设完善。我申获上海市职工创新工作室——赵东华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向着“为美丽生态环境提供最优技术产品”的目标前行。
“心无旁骛耕耘、育人筑梦前行”,这是我追寻的初心!
唯奋斗者进,唯实干者胜,唯创新者强。作为一名奋进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会弘扬劳动的精神价值,书写奋进的时代篇章,以实际行动献礼建党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