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鹏城腾飞再添羽翼 助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再加速——追忆深圳三跑项目430节点的100个日与夜
珠江口岸,伶仃潮涌,温煦的春风越过沉睡着深中通道海底沉管的海面,轻拂着广深沿江高速一路向北。穿过桥下的孔洞往东面望去,一片236万平方米的新生陆地从海中萌芽而出。
4月25日,中交广航局承建的深圳机场第三跑道扩建工程项目陆域形成回填砂主体施工任务全面完成,为宝安机场这座国际航空枢纽再添翅羽,助力特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跃进。
习近平总书记4月到广东省视察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深圳市作为推开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对于深圳而言,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机场等城市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正快速而深刻地催化着这片土地。作为广东省重点项目,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对于推进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谁能想象,在4个月前,这236万平方米所在之处,大半部分都还是一片粼粼海面。广航人化腐朽为神奇,变沧海为桑田,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将一个个“不可能”化为“可能”,进而在持续不断的探索超越中,创造出未来的“无限可能”。
驱车驶入二三跑道间的通行小路,可以听见,一侧是飞机起起落落的轰鸣,一侧是各种设备作业的协奏,在广航人昼夜不歇的拼搏下,一块面积等同33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陆地跃于海上。雏形初现的机场三跑道,正大步追赶着前两条跑道的快速节奏,而这背后,是广航人“急行军”式前进。
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场地陆域形成集基槽挖泥、回填砂等工艺为一体,由于施工水域地质条件复杂,加上施工条件受限,造成前期基槽挖泥进度较慢,对整体项目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为了保证后续软基处理工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经过周密计算,陆域形成回填砂任务必须在4月30日前完成。
此时,距离4月30日节点仅有短短102天,而项目回填砂量缺口却高达600万方,要抢在这之前完工,考虑到有效作业天数,每天至少得填8万方。广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1月至来年3月季风活跃,海砂近乎断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砂可填的窘境使得项目施工进度日渐迟滞,为此,项目团队顶着疫情,开启了艰苦的寻砂之旅。
“我们跑遍了广东,把整个广东地区90%的砂都想方设法买了回来,也顶多保证每天两万方的供应量,而这远远不够。”项目经理刘红明回忆道。“于是我们又把目光转移到了省外,先后去了海南、广西等地,甚至从菲律宾进口回填砂。”
为了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阶梯价格采购砂料,供应商提供的砂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量级。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终于将“无米之炊”硬生生化解为了“有备之仗”。
对深圳三跑项目而言,其工地西侧的沿江高速犹如一条锁链,将进入施工现场的临时航道限制在一片约7千米长、70米宽的狭长水域内,桥下40米宽的通航口,扼守着施工船舶进出的大动脉。大船进不去,小船效率低,增加数量成为了必然选择。高峰期,现场施工船舶近200艘,通过“蚂蚁搬家”式的集中大规模作业,24小时披星戴月施工。相配套的人员和陆上设备必不可少,上千人同时作战的宏大场面形成一种常态。
为了高效管理这些人员和设备,项目团队引入了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对现场人员和设备进行数字化监管。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通过全流程的科技化创新和应用,例如“多维表格”等智能化软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自创“深层砂料取样”装置等,让“蚂蚁搬家”更加高效有序。彼时疫情管控刚刚放开,在与病毒的“贴身肉搏”中,大家硬是凭着一股信念,完成了“错峰倒下”的预期,没让工期耽误一天。
“6万方已经是桥内施工的极限了,要想更进一步,必须向桥外施工找办法。”刘红明说。“大型船舶进不来,那就让管线进来,我们能不能把船改了呢?”在春节后的技术研讨会上,广航局副总经理景奉韬一锤定音,果断确定了“敏龙”的船舶技改方案。
此前,这一设想刚提出时,大家都略有些犹豫,且不说高昂的成本,将绞吸式挖泥船改造为多功能多用途吹砂船这一做法,在广航局从未有过先例,虽有见到其他外部单位的船舶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效果都差强人意,在这种分秒必争的关键时期,去做这样的尝试可谓是胆大至极!可景奉韬的一句话,激起了众人的熊熊斗志,“哪有坐在军账里就开始举白旗的,不出兵试试看怎么知道行不行!”
“我同意!”“我加入!”……景奉韬的话音一落,便陆续有人响应。任务艰巨,广航局迅速组织尖兵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火速投入到技改工作中,通过一整套严格的计算设计,将“敏龙”的利齿——传统绞刀头替换成了特殊设计建造的砂斗装置及相关配套系统,改造后的“敏龙”,可以由砂斗收集砂料并实现砂水混合,然后经由泥泵系统将砂斗内的砂泵送到指定区域。“简单来说,就是从自己舀饭吃变成了别人喂饭吃,而且可以好几个人同时喂,实现施工效率的成倍增长。”项目生产副经理卢明星形象地介绍道。
短短两周的时间,“敏龙”就完成了由绞吸式挖泥船到多功能多用途吹砂船的“华丽转身”。蛟龙入海,必成大势。进场当天,一汩汩乌黑浓稠的砂料从海底一路穿越而来,成为了铸成机场跑道的“黄金原料”。技改后的“敏龙”,进场当天便显出了它的“神通”,帮助项目成功实现了当日超产。
初战告捷、再战再捷,在“敏龙”的助力下,项目日回填砂量终于突破8万方,希望的曙光开始浮现在每一个人眼前。为了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增效,“敏龙”团队无偿将技术方案分享给了项目另外两艘外租桥外施工泵船,帮助其快速提产。有了“敏龙”这匹骁勇的驾辕之马,项目日回填砂量有如神助、一路“狂飙”,接连突破10万方、11万方大关,最高甚至达到了12万4千方!
“这真的是奇迹!”回想起突破12万方当天的情形,项目经理刘红明激动不已,“当初拼了命干到6万方的时候,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能干出翻倍的成绩呢?”
艰难知勇毅,磨砺得玉成。在疏浚人智慧和汗水的雕琢下,深圳三跑这片陆域正焕发着全新的生机,未来,这里还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上演,疏浚人与深圳特区的故事,注定会晕染出更加动人的笔墨……